最近在學習投資理財,蠻積極的看了不少書籍跟資料
不過學習投資理財的道路上,並不是只有跟金錢關係的書才值得看。
我覺得心理學、極簡主義、人類行為學,甚至是時間管理領域中
都能學到許多跟人生成長以及累積財富相關的知識。
以下是對我有幫助的10本書單,其中不少幾本從我第一次接觸到現在也有好幾年的時間了
有些書我會一翻再翻,依據當時的心境會有不同的體會。
推薦給想要成長不安於現狀的你們!
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最近剛看完的一本書,書中講到高效人士會擁有的七個習慣
我是一個一直以來都討厭浪費時間的人,放在工作就是不喜歡加班
我會覺得如果四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何必要拖到八小時才完成
甚至還要加班?時間對我來說就是最寶貴的資源
雖然現在成為自雇工作者(self-employeed)還是會遇到效率低的時候
而我發現就是因為我什麼都想要管,什麼事情都想要親力親為
而我在書中學到「放手之後成就越大」把精力專注在「我能控制的事情上面」
事情進行得更順利了!
七個習慣分別是
主動積極 —— Be Proactive (Principles of Personal Vision)
以終為始 ——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Principles of Personal Leadership)
要事第一 —— Put First Things First (Principles of Personal Management)
雙贏思維 —— Think Win/Win (Principles of Interpersonal Leadership)
知彼解己 ——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Principles of Empathic Communication)
統合綜效 —— Synergize (Principles of Creative Cooperation)
不斷更新 —— Sharpen The Saw (Principles of Balanced Self-Renewal)
二、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你可能會覺得,整理東西跟人生成長還有理財有什麼關係?
但這本書絕對是影響我最多的書之一。
你是不是有過壓力大的時候透過整理房間來舒壓?
你是不是有過看到雜亂的房間會不自覺的想逃避?
其實髒亂的環境對我們的心情以及效率有著極大的影響
整理不僅是一個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也是修復與家人關係的方式
透過塞選的過程,了解什麼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人事物
對丟棄物品表達感謝,練習一顆感恩的心,而不是把什麼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
來自日本的 Marie Kondo 小時候就喜歡整裡,透過整理時總是能夠感到神清氣爽
前陣子還被 Netflix 找去拍攝影集!完全是體現把興趣當成事業的完美典範!
三、 《心態致勝》
想成功最快的方式是什麼?
答案就是:想像自己成功後的樣子。
你認為一個人能達成自己無法想像的樣子嗎?應該很難
但你能練習培養積極的心態,告訴自己:我可以!
因為他會是決定你能到達怎樣高度的關鍵!
試想:一個總是說自己不會成功,沒用,沒錢的人
跟一個總是相信自己會成功,認為自己很有用,一定會變有錢
哪一個可能達到目的呢?
心態決定差異,擺脫定型心態,培養更多成長心態,你就會一直不斷成長!
四、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想擁有成功人生,從不吃棉花糖開始! 一個簡單的抉擇,就能改變人生
延遲享樂並不是要你過得出家人般的生活,而是積沙成塔,完成更遠大的目標!
像我一直以來的目標是:環遊世界跟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
但如果我每天都喝一杯手搖飲,花錢沒計畫,想花就花
不要說我存不到旅行的旅費的,房子的頭期款更是遙遙無期!
當我今天有更遠大的夢想時,我更需要在平常克制自己的慾望
找出生活中的「拿鐵因子」拿掉他!一個小動作,透過投資複利,可以在10年後產生幾千萬的差別!
不要覺得夢想總是離你好遠,只要懂得延遲短期的享樂,就能越早享受甜美的果實!
五、 《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同樣一天24小時,為什麼有人就是成就更多?
關鍵在「聚焦能帶動後續改變的 1 件事」,許多事會自動消失不用做!
做得更少,但成效卻更好!
你有沒有發現你常常在開會的時候,偷偷在底下回覆 email
在講電話的時候,一邊滑手機看臉書好友貼文
到頭來發現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
以前的人總是喜歡強調「多工工作者」(multi-tasker)
但現在越來越重視《專注的力量》
你能想像搭著一台一邊開車一邊講電話的巴士嗎?
你會信任的把自己的小孩托給一邊拖地一邊餵奶的保姆嗎?
如果不會,那怎麼會想在自己工作時分心呢?
我自己今年開始做的實驗有:1. 搬到個人工作室 2. 工作時間關掉所有電子通知
我發現效率整個大提升!兩天看完一本書,一天可以寫兩篇文章,還能維持一定的上課量
原因就出在我把 line通知關掉(事後回來看發現通常都不是太重要的訊息)、刪掉 ig
email一天只看兩次(並統一時間回覆)
少了這些干擾,我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並享受我悠閒的耍廢時光
生活愈複雜,愈要學會簡化、聚焦的能力!
六、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一件事情、一個動作、一個思考方式,一旦成為了習慣
就讓我們不知不覺地照著做
只要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我自己在決定要戒掉咖啡的時候,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一口都沒有碰
到現在一點也不會有想喝咖啡的慾望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新習慣如何養成,舊習慣又該如何戒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好習慣。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的習慣,看一位精神領袖如何替人們建立新的習慣而成功改良社會觀念與風氣。
七、 《原則:生活和工作》
作者是全球最大的避險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雷達利歐
它的避險基金管理1500億美元的資金,大概相當於把全台灣人2年份的所有稅收。
書中並沒有提到太多關於投資的事,而是專注在他如何透過一些「原則」來讓他的事業及生活達到成功
【允許失敗】
1982年達利歐錯判墨西哥債務違約會使美國經濟走向蕭條,
因為結果大錯特錯,橋水幾乎倒閉,一改達利歐的自負和躁進,奠下成功基礎。
【開放心胸】
人們應該謙遜感和內省,能夠以開放心態思考尖銳的批評,並利用批評來不斷改進。
承認自己有盲點,有些人比你看得準,你可以藉此學習。
【極度真實、極度透明】
了解事實是成功的關鍵,對錯誤保持透明,放寬心態,追求真相,才能有進步可能。
【可信度加權】
決策過程中,對有連續成功經驗、可信度高的好手給予更大的投票權重。
選擇只問能力、不問位階。
【像操作機器一樣管理公司】
優秀的管理者就像工程師,不斷將產出結果與目標相對照,並將工作表現量化評估。
【創意擇優】
引導員工提出觀點,根據個人特徵(將特質與實績建立有如棒球卡般的資料表),
分析和權衡其意見良窳,據以決策
八、 《峰與谷》
大學時讀的一本書,作者 Spencer Johnson 也是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走出迷宮》《禮物》作者
一樣採用講故事的方式,把人生大道理透過故事呈現
不管你現在遇到什麼樣的難題,可能是考試考不好、失戀、失去親人、沒有朋友、錢不夠...等等
聽好,這些都是會過去的!
就如同書中所說的人生道理:人生有高低就如同每一座高峰之間都會有低谷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需要先經過低谷的歷練,才有機會攀上另一座高峰。
此書充滿許多像這樣的激勵人心的短語錄可以讓你隨時提醒自己,是富有人生意義及幫助的心靈雞湯。
我特別喜歡裡面其中一段話
當你學會了《峰與谷》人生道理,請分享出去
老人回答:「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幫助別人。其次,是幫助自己。」
「當你身邊的人明白怎麼駕馭順境和逆境,他們的煩惱會少一點,做什麼都更順利。
你跟他們一起工作、生活,都會比較輕鬆愉快。」
九、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你自己就是最大的敵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下列的情況
每回接近成功的時候,就萌生放棄的念頭?
總是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定?
渾渾噩噩過日子,卻不知道怎樣改變現狀?
常讓自己陷入左右為難,因為這樣就有理由可以不行動?
只做低於自己真正能力的工作,不想全力以赴?
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決定不嘗試?
已經盡了力,卻往往在完成的前一刻抽身走掉?
總覺得自己是虛有其表,而且即將被拆穿?
永遠都在「訂」計畫、「談」計畫,就是無法「執行」計畫?
做事拖拖拉拉,老是趕不及最後期限?
避免做出重大承諾,因為想要有更多選擇?
老是覺得快沒時間了,自己卻還沒開始?
看看這本書,改掉拖延的毛病,還有總是想要求不存的完美的完美主義吧!
十、 《斜槓的50道難題》
巴菲特曾經說過:不要讓自己只擁有單一收入,盡量去開創多元收入管道。
讓越來越多人想著如何擁有更多角色,成為時下流行的斜槓青年。
這本書從台灣普遍多數年輕人的角度做為出發,
給予「是否該斜槓」、「如何斜槓」、「斜槓之後該怎麼做得更好」等相關執行面給予建議。
讓想發展多元收入的人更能想像「斜槓生活」並提早邁向「財富自由」目標!
此篇文章由 安雅英文 編輯整理,如需轉載請註明原文網址
我是一個擁有劍橋成人英文教學證照,喜歡旅遊、寫作、理財的英文教育者
想找我上一對一線上課程請 ☞ 填表預約
英文教學履歷
點這邊
學生上課心得
點這邊
安雅英文粉絲團
點這邊
安雅英文YouTube
點這邊